最小可行結構:危機處理模式之後的組織鷹架

給運動者、新創公司、NGO,讓團隊從百米衝刺轉換到馬拉松模式的八個建議

游知澔
6 min readSep 23, 2017
香港銅鑼灣一處竹編鷹架。圖像採用創用CC BY 2.0授權條款,作者是Claire Gribbin

本文由chihao翻譯,原作者是來自紐西蘭的朋友Richard D. Bartlett,原文發表於Enspiral Tales

昨晚,一個休士頓的朋友打電話給我。哈維颶風過後,他所屬的組織《重建西街》正在當地從事緊急救助工作。按照他們的說法,這個組織是

由一群多元背景的人,利用個人的各項技能及人際網絡以立即災難救助為目標的草根組織。現在轉型在即,我們的首要任務從危機處理轉為協助在地社群之間建立連帶、團結、訊息共享、組織間的協作關係。經過這次災難,我們希望能幫助這個城市的各個社群變得更強韌、更有能力面對下一次必然的災難事件。

組織轉型令人興奮,同時也是挑戰。在危機處理之後,《重建西街》需要多一些組織架構,才能永續發展。

團隊裡有許多願意付出的人,但,用聊天群組、冗長的會議以及偶發的email達成共識決的過程,讓每個人都有點痛苦。會議中,每個問題都是大問題,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讓每個人的資訊同步,進而做出決策。另外,在這次和下次會議之間,對話很難維持,在聊天群組裡,重要資訊也很容易就被淹沒。

保險需要填的那張表格呢?對了,好像在那張很搞笑的貓照片附近⋯

掛斷電話後,我把一些想法做成筆記,寄了過去。不過又想了想,任何重視共識、在危機過後想要進入長期營運的組織——不管是運動者、新創公司或NGO——應該都能用上這些建議吧?所以,我決定把它們寫出來。

▌⑴氣氛優先

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個人的生活品質、身心健康。重視關懷、趣味、友善、平和、療癒、信任、團結、共同目標、歸屬感與協調。沒有什麼比大家彼此照顧,並且為一件有意義的事共同努力更重要。

互助、互信是面對未來挑戰的基礎,也是團隊最寶貴的資源。

💞

▌⑵共同決定明確的合作方式

團隊成員之間如何合作?共同做出明確的決定,並且定期更新。

Loomio,每兩週會有一次「回顧會議」,檢視哪些事做得好,哪些不好,哪些需要改變。以兩週為週期,我們持續改進、學習,利用組織裡的緊張關係推動正向改變,更新我們做事的方法、流程。如果想要知道回顧會議如何進行,可以參考《回顧維基》

⚙️

如果⑴和⑵照顧得好,好事就會自然發生。根據我的經驗,以下是一些你可能會碰到、需要解決的組織議題。

▌⑶區隔同步與非同步溝通

如果大家用Slack用得很痛苦,我感同身受。

「告訴我你現在對這件事的想法」,這就是同步溝通。同步溝通發生在聊天群組裡、飲水機旁邊,溝通的意義僅止於當下及當時的參與者,無法跨越時間,也無法對其他沒有參與的人產生意義。

非同步溝通則是圍繞著一個主題的溝通,而非一個時間點,像是email,或Loomio上的討論串。通常,非同步溝通感覺比較正式,常見的元素像是:

⌛️ 設定脈絡:「以下是我們目前所知的情形⋯」

📢 徵求意見:「你覺得這樣如何?」

🙌 明確具體的結論:「我們決定要這樣做。」

試想會議逐字稿(同步)與會議重點摘要(非同步)之間的差異。組織的記憶來自於重點摘要,而非逐字稿——重點摘要能讓我們了解過去。有效區隔這兩種溝通模式,團隊就能進化。

「同步」、「非同步」是科技宅的用語,你可以使用自己比較熟悉的語言,像是「聊天著重於回應速度,而email著重於內容反思。」先搞清楚這兩個概念,然後共同做出決定,是否使用兩種工具做兩種模式的溝通:「用Slack即時通訊,用Loomio好好討論。」

📬

▌⑷導入新工具有方法

想讓團隊使用一項新工具?注意:比起改善現況,導入新工具更常讓情況惡化。以下幾個步驟,也許能幫上一點忙。

  1. 釐清要解決的問題,這也能幫助描繪組織理想的未來。
  2. 賦予二到三人的研究小組適當的權力,研究不同的選項、蒐集不同團隊成員的需求,最後提出建議的解決方案。
  3. 共同決定新工具的試用期,大概一到兩個月,以足以充分試用為原則。
  4. 即時支援不同團隊成員在學習新工具上的需求。
  5. 準備好提醒團隊成員使用新工具、建立新的習慣。「我們當初同意這樣的溝通要在Loomio上進行哦!」
  6. 試用期結束後,評估新工具是否對造成正面影響。

🔬

▌⑸維持穩定的工作節奏

如果你已經習慣「隨時待命」的工作模式,那麼找到穩定的工作節奏,會讓你好過很多。「週四是例行會議、週日週一關閉訊息通知、策略會議每月舉行、每天早上十點工作進度會報。」

穩定的節奏能讓決策能變得更有效率、每次討論的議程更清晰、分工授權更為可靠。

🎵

▌⑹區隔戰術和策略

「我們這週要做什麼?」「我們今年要做什麼?」前者是戰術,後者則是策略,兩者都很重要,但不能混為一談。兩種對話應該在分開的會議中進行,這樣能有效降低不安的情緒與紛爭。

擁有⑸穩定的工作節奏,對⑹很有幫助。

📌

▌⑺練習分工授權

團隊中,遲早會出現工作小組、團隊中的團隊、委員會等等。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參與每一項工作。怎麼做?我覺得Enspiral工作小組模板還不錯。

⑸穩定的工作節奏能讓大家更能放心地分工授權。「每月例行會議中,每個人都能發表意見,然後分成工作小組,按照工作內容,各自做出必要的決策。」因為有例行會議,每個人都能聽取工作小組報告,也能給予建議,信任關係得以維持。

🔗

▌⑻試用建議決策

如果團隊成員之間關係良好,可以在某些狀況下試用「建議決策」取代共識決。下面是我對「建議決策」的理解。

只要願意為後果負責,並且在下決定前先傾聽所有會受影響,或者擁有相關專業的人的意見,任何人都可以做出任何決定。

在這裡,決策的前提是傾聽,而不是同意。在團隊「感覺良好」的前提下,「建議決策」能用很低的成本,帶來共識決大部分的好處。

另外,擁有一套處理緊張關係的流程會讓「建議決策」更順暢。定期舉辦「回顧會議」,或者實踐「衝突調解流程」都是可能的作法。

👂

寫完了。

這八個對組織結構的輕量介入建議,是根據我與數百個去中心團隊這一年來協作的經驗而寫成。為什麼稱為「組織鷹架」?因為一旦建築穩固了,鷹架也就可以拆了。找到最小可行結構,讓組織能從危機處理模式畢業,進入長期營運,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

原文及本文皆屬公共領域,歡迎任意利用。如果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你可以留下掌聲👏,對內容或翻譯有任何問題,可以在下面留言✍️。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游知澔
游知澔

Written by 游知澔

Hacking things from Taiwan. Writing in English and Taiwanese Mandarin.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