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可行結構:危機處理模式之後的組織鷹架

給運動者、新創公司、NGO,讓團隊從百米衝刺轉換到馬拉松模式的八個建議

游知澔
6 min readSep 23, 2017
香港銅鑼灣一處竹編鷹架。圖像採用創用CC BY 2.0授權條款,作者是Claire Gribbin

本文由chihao翻譯,原作者是來自紐西蘭的朋友Richard D. Bartlett,原文發表於Enspiral Tales

昨晚,一個休士頓的朋友打電話給我。哈維颶風過後,他所屬的組織《重建西街》正在當地從事緊急救助工作。按照他們的說法,這個組織是

由一群多元背景的人,利用個人的各項技能及人際網絡以立即災難救助為目標的草根組織。現在轉型在即,我們的首要任務從危機處理轉為協助在地社群之間建立連帶、團結、訊息共享、組織間的協作關係。經過這次災難,我們希望能幫助這個城市的各個社群變得更強韌、更有能力面對下一次必然的災難事件。

組織轉型令人興奮,同時也是挑戰。在危機處理之後,《重建西街》需要多一些組織架構,才能永續發展。

團隊裡有許多願意付出的人,但,用聊天群組、冗長的會議以及偶發的email達成共識決的過程,讓每個人都有點痛苦。會議中,每個問題都是大問題,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讓每個人的資訊同步,進而做出決策。另外,在這次和下次會議之間,對話很難維持,在聊天群組裡,重要資訊也很容易就被淹沒。

保險需要填的那張表格呢?對了,好像在那張很搞笑的貓照片附近⋯

掛斷電話後,我把一些想法做成筆記,寄了過去。不過又想了想,任何重視共識、在危機過後想要進入長期營運的組織——不管是運動者、新創公司或NGO——應該都能用上這些建議吧?所以,我決定把它們寫出來。

▌⑴氣氛優先

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每個人的生活品質、身心健康。重視關懷、趣味、友善、平和、療癒、信任、團結、共同目標、歸屬感與協調。沒有什麼比大家彼此照顧,並且為一件有意義的事共同努力更重要。

互助、互信是面對未來挑戰的基礎,也是團隊最寶貴的資源。

💞

▌⑵共同決定明確的合作方式

團隊成員之間如何合作?共同做出明確的決定,並且定期更新。

Loomio,每兩週會有一次「回顧會議」,檢視哪些事做得好,哪些不好,哪些需要改變。以兩週為週期,我們持續改進、學習,利用組織裡的緊張關係推動正向改變,更新我們做事的方法、流程。如果想要知道回顧會議如何進行,可以參考《回顧維基》

⚙️

如果⑴和⑵照顧得好,好事就會自然發生。根據我的經驗,以下是一些你可能會碰到、需要解決的組織議題。

▌⑶區隔同步與非同步溝通

如果大家用Slack用得很痛苦,我感同身受。

「告訴我你現在對這件事的想法」,這就是同步溝通。同步溝通發生在聊天群組裡、飲水機旁邊,溝通的意義僅止於當下及當時的參與者,無法跨越時間,也無法對其他沒有參與的人產生意義。

非同步溝通則是圍繞著一個主題的溝通,而非一個時間點,像是email,或Loomio上的討論串。通常,非同步溝通感覺比較正式,常見的元素像是:

⌛️ 設定脈絡:「以下是我們目前所知的情形⋯」

📢 徵求意見:「你覺得這樣如何?」

🙌 明確具體的結論:「我們決定要這樣做。」

試想會議逐字稿(同步)與會議重點摘要(非同步)之間的差異。組織的記憶來自於重點摘要,而非逐字稿——重點摘要能讓我們了解過去。有效區隔這兩種溝通模式,團隊就能進化。

「同步」、「非同步」是科技宅的用語,你可以使用自己比較熟悉的語言,像是「聊天著重於回應速度,而email著重於內容反思。」先搞清楚這兩個概念,然後共同做出決定,是否使用兩種工具做兩種模式的溝通:「用Slack即時通訊,用Loomio好好討論。」

📬

▌⑷導入新工具有方法

想讓團隊使用一項新工具?注意:比起改善現況,導入新工具更常讓情況惡化。以下幾個步驟,也許能幫上一點忙。

  1. 釐清要解決的問題,這也能幫助描繪組織理想的未來。
  2. 賦予二到三人的研究小組適當的權力,研究不同的選項、蒐集不同團隊成員的需求,最後提出建議的解決方案。
  3. 共同決定新工具的試用期,大概一到兩個月,以足以充分試用為原則。
  4. 即時支援不同團隊成員在學習新工具上的需求。
  5. 準備好提醒團隊成員使用新工具、建立新的習慣。「我們當初同意這樣的溝通要在Loomio上進行哦!」
  6. 試用期結束後,評估新工具是否對造成正面影響。

🔬

▌⑸維持穩定的工作節奏

如果你已經習慣「隨時待命」的工作模式,那麼找到穩定的工作節奏,會讓你好過很多。「週四是例行會議、週日週一關閉訊息通知、策略會議每月舉行、每天早上十點工作進度會報。」

穩定的節奏能讓決策能變得更有效率、每次討論的議程更清晰、分工授權更為可靠。

🎵

▌⑹區隔戰術和策略

「我們這週要做什麼?」「我們今年要做什麼?」前者是戰術,後者則是策略,兩者都很重要,但不能混為一談。兩種對話應該在分開的會議中進行,這樣能有效降低不安的情緒與紛爭。

擁有⑸穩定的工作節奏,對⑹很有幫助。

📌

▌⑺練習分工授權

團隊中,遲早會出現工作小組、團隊中的團隊、委員會等等。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參與每一項工作。怎麼做?我覺得Enspiral工作小組模板還不錯。

⑸穩定的工作節奏能讓大家更能放心地分工授權。「每月例行會議中,每個人都能發表意見,然後分成工作小組,按照工作內容,各自做出必要的決策。」因為有例行會議,每個人都能聽取工作小組報告,也能給予建議,信任關係得以維持。

🔗

▌⑻試用建議決策

如果團隊成員之間關係良好,可以在某些狀況下試用「建議決策」取代共識決。下面是我對「建議決策」的理解。

只要願意為後果負責,並且在下決定前先傾聽所有會受影響,或者擁有相關專業的人的意見,任何人都可以做出任何決定。

在這裡,決策的前提是傾聽,而不是同意。在團隊「感覺良好」的前提下,「建議決策」能用很低的成本,帶來共識決大部分的好處。

另外,擁有一套處理緊張關係的流程會讓「建議決策」更順暢。定期舉辦「回顧會議」,或者實踐「衝突調解流程」都是可能的作法。

👂

寫完了。

這八個對組織結構的輕量介入建議,是根據我與數百個去中心團隊這一年來協作的經驗而寫成。為什麼稱為「組織鷹架」?因為一旦建築穩固了,鷹架也就可以拆了。找到最小可行結構,讓組織能從危機處理模式畢業,進入長期營運,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

原文及本文皆屬公共領域,歡迎任意利用。如果這些內容對你有幫助,你可以留下掌聲👏,對內容或翻譯有任何問題,可以在下面留言✍️。

--

--

游知澔
游知澔

Written by 游知澔

Hacking things from Taiwan. Writing in English and Taiwanese Manda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