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推出了不是圓桌的圓桌、精選商品的網路商城之後,真的裁員了。
《沃草》
公民前輩的資金、定期定額。
《報導者》
童子賢的資金、定期定額。
OCF及《g0v.news
》
認同開放精神的民間基金會、科技公司的資金、小額捐款。
《關鍵評論網》
2015年得到《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創業天使計畫》300萬元補助,日前完成B輪募資,超過200萬美元。《關鍵評論網》也是台北市產業獎勵補助的成功案例,共同創辦人楊士範在訪問中說:
台灣不缺媒體,因此不以新聞網站自居,而是試圖打造一個能廣納百川的網站平台,關鍵評論網包容各式各樣的觀點、評論,加上編輯團隊精挑細選的新聞整理,從篩選、摘要、集合一連串的編輯工作,為要帶給讀者實質上的收穫或想法上的刺激⋯
原來「篩選、摘要、集合」也可以叫做編輯工作啊?原來是廣納百川的網站平台啊?我還以為是看風向、收割媒體原創內容、用別人的內容賺錢的「內容農場」呢。
不過,《關鍵》至少還有一些原創內容。
《報橘》
看到《報橘》的Facebook粉絲專頁的封面圖片寫著:
提出批判,增進對話。
我真的忍不住大笑了。因為懂得笑,就不會恨了。
林鳳營
《關鍵評論網》、《報橘》之類的組織,好像有點像是林鳳營。
抵制林鳳營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的牛奶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它支持著味全,而味全支持著頂新。抵制《關鍵評論網》、《報橘》,並不是全盤否定它們的內容,而是因為這些組織,還有他們的商業模式,正是阻礙台灣的新聞媒體、原創內容、公共討論進步的原因。
跟資本家用「經驗無價」作為無薪工讀的藉口一樣,這些組織,用平台的流量來哄騙原創內容生產者「曝光無價」。轉載、聳動的標題也許是讓原創內容曝光了,但對於議題awareness、公共討論,還有原創者自身帶來什麼幫助?沒有人知道。
編輯其實不是編輯,共享其實也不是共享。支持原創其實是利用原創,盈利之外沒有中心價值的平台,打著新媒體的稱號,卻只是名字好聽、平面設計好看、創辦人會唬爛。這些組織並沒有提供給台灣人更好、更critical的內容,而是繼續讓新聞、內容成為客製化的膚淺的消費品。同時,這些組織佔據了政府補助,佔據了發言權,也佔據了使用者的注意力,讓一般大眾認為這就是「更好的新聞」,還因此覺得「跟上時代」、沾沾自喜。
「同溫層」、「假新聞」、客製化世界觀、言論審查的現行犯。讓「讚」、「分享」、「觸及」成為當代大眾傳播的王道,讓推播演算法主宰內容產出的究極大魔王。
日前,Zuckerberg說,面對Facebook製造的問題,解方是更多Facebook。再搭配internet.org,讓Facebook等於網路,以後的人,不知道網路,還有網路曾經象徵的自由,只知道Facebook。
所以呢?
支持原創內容?找到你信任的寫手、編輯、YouTuber、內容生產者,追蹤他的內容產出,找到更多值得信任的內容來源。不只是分享,在原創內容的平台上參與討論、交流、定期付費贊助或訂閱。看到引用、轉載的內容,找出原始連結,到內容的源頭一探究竟。發現未經適當授權的引用、轉載,去信詢問、抗議。
抵制內容農場?如果可以,自己的內容農場自己經營。
有意識的接收內容?有意識的使用Facebook。
找到自己的社群?來參加群島的《一群人》系列活動,認識不同的人,聽到不同的想法,自己的泡泡自己打破。
延伸閱讀
歡迎使用Medium的highlight、回應功能發表意見、開啟討論。
This article by chihaoyo
is licensed under a CC BY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